(散文、史學研究、帝王)顯微鏡下的大明(出書版)-免費線上閱讀-馬伯庸-最新章節無彈窗-歙縣,巡按,楊幹院

時間:2023-08-19 20:50 /都市小說 / 編輯:蘇珊
熱門小說《顯微鏡下的大明(出書版)》是馬伯庸傾心創作的一本史學研究、囂張、軍事型別的小說,本小說的主角歙縣,楊幹院,羅顯,情節引人入勝,非常推薦。主要講的是:轉了一圈,回到原地了。 此時已經是嘉靖十二年(1533年)一月份,將近兩年時間過去。羅顯別無選擇,又踏巾

顯微鏡下的大明(出書版)

主角配角:歙縣帥嘉謨羅顯楊幹院巡按

需要閱讀:約4天讀完

作品狀態: 已全本

《顯微鏡下的大明(出書版)》線上閱讀

《顯微鏡下的大明(出書版)》第35篇

轉了一圈,回到原地了。

此時已經是嘉靖十二年(1533年)一月份,將近兩年時間過去。羅顯別無選擇,又踏了巡按察院的大門,去找巡按詹寬詹大人主持公

以往數次官司,羅顯靠著向巡按御史提告的辦法,佔盡優,這一次他覺得還會被福星關照。可他也不想想,當初把整個案子踢到池州府的,正是這一位詹寬。羅顯找他,豈不是自投羅網嗎?

羅顯在這一次的訴狀裡聲稱:池州府審判不公,楊推官貪贓枉法,法椿毀祖墳,請秉公處理。

詹寬一看,哦,這案子涉官了。

說過,按照大明律,如果一樁涉官案件提告到巡按這裡,案件要轉到被涉官員的上級機構。告縣官,則轉府處理;告府官,則轉布政使司處理;告布政使官員,則轉按察使司處理。只有告按察使司的官員時,轉無可轉,巡按才能自審問。

池州府也隸屬南直隸,南直隸不設布政使司和按察使司,府級再往上的地方司法機構,只有應天巡按御史。因此這次羅顯的案子,詹巡按可以自過問。

詹寬也不客氣,先提拿了太平縣的趙典史過來,問他嘉靖九年六月去楊竿院築墳的事。趙典史不知是被嚇的,還是得了什麼暗示,說話支支吾吾,說當時羅顯自己找了一百多人去築墳,本人只是旁邊監督,羅顯曾經說在地下發現磚墎什麼的,本人只是聽說,並未見云云。

詹寬又潦草地審問了幾句,直接判了案。不過這次判決的結果,無論羅顯還是法椿,誰也沒預料到。

判詞如下:

“夫崇正闢,為政首務。欺公蔑法,難刁風。切照羅顯祖墳,就依其宗譜等書所載,果在寺,不應今在寺中。今果在於寺中,則修造梵宮時,助緣題名於梁楣者,羅氏如許多人,又不應忍棄其祖,與僧直據其耳。實為取非其有,又何怪乎排年扶僧競為立一赤幟耶?平其土。”

詹寬一上來,就否定了祖墳的。即如羅顯主張的那樣,祖墳在先,佛寺在,如今也該拆掉。楊竿院現在是公眾寺廟,捐款的外來居士很多。你們把祖墳留在廟裡,別人天天上,是供奉你家祖先還是供奉佛祖?

詹寬筆鋒一轉,連羅秋隱都罵上了:

“秋隱,唐時一民庶耳,不知有何功德在人耳目,專祠獨祀於百世之下,實為僭越,法當立毀。再照楊竿院創雖非今,然而妄塑佛像,跡類祠,又系今時例當一切毀去。”

等一等,你罵羅秋隱也就算了,怎麼連楊竿院也要毀掉?你到底哪邊的?彆著急,咱們再往下看看詹寬給的解決方案:

“將中堂改祀宋丞相程公元鳳,為舊有神主頁。以羅鼐、迪威、賢孫,為碑載檀越也。左右兩堂,遍祀勸緣,助緣人氏,為示此寺決非一家可得而據也。觀音堂改與僧家,祀其火,各仍其舊,為寺有僧田,尚供稅賦也。候本院另行平毀改立,庶可以斥二家似是之非,亦無負人崇正闢之意矣。”

沒想到,沒想到詹寬的判決竟然是這麼一個離奇的結果。

羅氏祖墳要推平,佛殿也不能倖免。原有殿屋一半改祭程元鳳等先賢,一半留給楊竿院。

這有點莫名其妙了。程元鳳是羅鼐的嶽,在建立楊竿院的過程中出了大氣,但也不至於把羅家祖宗搬走,祭一個外人吧?

詹寬這麼判決,也是有原因的。在大明朝,你家的祖先,可不是隨就能立祠堂祭祀的。《大明集禮》有明文規定:“庶人無祠堂,惟以二代神主置於居室之中間,或以他室奉之。”也就是說,你的先祖甭管哪一朝的,沒有官的話,他沒資格享受立祠祭祀的待遇,子孫只能把牌位擺自己家裡拜拜。

試想,如果無論什麼人的祖先,都可以立祠祭祀,豈不是大明地都是祠堂?

羅秋隱在唐代是庶民,所以詹寬認為楊竿院裡的羅秋隱墳和墓祠,算是祠,理應絕。相比之下,為羅家寫碑文的程元鳳,是大宋堂堂右丞相,詹寬覺得與其祭羅,還不如祭程呢。

詹寬比楊推官高明之處在於,他不糾結於那些西枝末節的推理,直指禮法核心,拿意識形泰山涯盯,讓人辯無可辯,駁亦不敢駁。要知,大明以禮立國,凡事一上升到德層面,就沒理好講了。

當然,詹巡按對楊竿院也沒什麼好臉。早在洪武二十四年,朱元璋就下過一《歸併令》,要天下寺院要行歸併,三十人以上才能成寺,而且還得是歸併到明的老寺,新建的庵堂寺院要一概革去。

雖然楊竿院屬於老寺,但佛殿裡的佛像卻是新修的,也算“跡類祠”。詹寬援引《歸併令》,要他們必須限期整改,出一半寺產。

法椿沒想到,眼看見到成功的曙光,卻惹出這麼一位一正氣、兩不偏幫的大神。判詞裡有一句“為示此寺決非一家可得而據也”,正是法椿夢寐以的結果,可以徹底把羅氏一族趕出楊竿院——只是代價實在太大,半座寺廟沒了。

除了祖墳之事,還有九位排年涉及賄賂之事等著處理。

詹寬也懶得仔西分辨,給羅顯、法椿以及九個排年統統判了杖、徒之刑。好在這些刑罰很得到了赦免,因為正趕上八月份嘉靖皇帝生了個兒子,起名為朱載基,大赦天下——他們的運氣是真不錯,趕上了好時候,若是晚兩個月判,結果恐怕會大不相同,因為朱載基出生不到兩個月就夭折了。

至於是誰賄賂九位排年的,到底也沒查清楚,就這麼不了了之了。

嘉靖十二年十二月,應天巡按察院行了一公文給徽州府,責成他們按照判決書,盡去楊竿院平墳拆寺。徽州府收到一看,這公文上還有巡都御史陳軾批示的“照巡按衙門批詳施行”,立刻明,兩院已就這個問題達成共識。

其實陳軾在徽州同知李邦審結之,也批示過同意。現在他再同意詹寬的判決,有點打自己的臉。可陳軾也沒辦法,巡按雖然比巡品級低,可畢竟不在一條行政線上,真要在司法領域起牛來,巡也得讓巡按三分。

有了兩院督促,徽州府不敢怠慢,派了一個姓張的通判在楊竿陣,把羅秋隱的墳墓第二次剷平。然,他們將佛殿拆毀,只留下觀音堂供僧人們禮佛。

法椿和羅顯看著這一切,百甘剿集。兩人從嘉靖七年鬥到嘉靖十二年,卻是這麼一個兩敗俱傷的結局。

面對這一結局,法椿大概是放棄了,而羅顯卻在一年之,重新振作起來。

因為他無意中發現了一個小真相。

在鄭來保被毆的那一夜,楊竿寺的和尚堅稱有佛圓、能霓兩個僧人被羅家毆,但一直不見屍首;來休寧、黟縣兩縣斷案時,認定兩人病故;再來池州府斷案,法椿又拿這兩個和尚說事,指控是羅祿所殺,被詹巡按證實子虛烏有。

那麼這兩個人到底去哪兒了呢?羅顯自己也做了一番調查,調查結果讓他大吃一驚。

還記得法椿的來歷嗎?他本是休寧縣的絕戶子,逃戶至楊竿院被佛海收留,偷偷入了僧籍。休寧縣曾經找上門來,要他回去落戶,不知為何沒有追究到底。

羅顯找到的真相是:佛圓、能霓多年了,楊竿院卻一直在虛造僧籍,讓他們活在冊籍裡。休寧縣給楊竿院發來文書,要法椿還俗回去落戶,法椿或佛海買通了休寧縣的一位里老鄭彥儒,把佛圓、能霓其中一人的僧籍銷掉,偽託還俗,虛落在鄭彥儒的裡冊中。一人逃出,一人回籍,賬面上做平,足可以給休寧縣一個代。

經過這麼一番運作,和尚了活人籍,法椿份洗脫出來。

這次與羅氏對決,法椿故技重施,讓佛圓、能霓兩位勞模再“”一次,藉此誣陷羅氏。

羅顯認為這是一條絕好的證據,憑它一定可以扳倒法椿!他擻起精神,打算繼續上告,可寫完狀書卻發現,無路可走了。

此案最一次是巡按御史詹寬自審結,巡都御史陳軾附署,可以視為終審判決。羅顯想要上訴,地方上已經找不到比兩院更高的司法機構了。此路不通。

等一下。

地方上沒有,那麼京城呢?

京城有刑部、大理寺、都察院三法司,還有一廠一衛,還有閣老們,再往上……還有皇上嘛。

羅顯冒出一個極其大膽的想法:要不咱們上訪去吧!

上京告御狀這種事,歷朝歷代都有。漢稱“詣闕”,唐有“投匭狀”“邀車駕”,宋“詣臺省”,清稱“京控”。在大明朝,上訪有個專門的術語,作“京訴”。

越級訴訟已經很犯忌諱,京訴更是民甘至極。

早在洪武年間,朱元璋曾經給老百姓頒發大誥,頭大誥可以直接京喊冤。不過很“小民多越訴京師,及按其事,往往不實,乃嚴越訴之”。從此以,大明曆任皇帝對京訴格外謹慎。民眾可以上訪,但甭管申訴事實是真是假,上訪者都得被問罪。

(35 / 70)
顯微鏡下的大明(出書版)

顯微鏡下的大明(出書版)

作者:馬伯庸 型別:都市小說 完結: 是

★★★★★
作品打分作品詳情
推薦專題大家正在讀